(這篇完全寫到點上了啊。) 
(沒經驗又怎樣,是什麼又怎樣,年輕的孩子澄澈的眼光永遠是無價的啊。) 
~~~~~~~~~~~~~~~~~ 
(紀錄、側寫by丁雨)

 《收信快樂》排演隨錄——黑暗之光或罅隙中的質感

 《收信快樂》從未講述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當然這只是我的體驗。 
零碎的,片段的,縫綴成一件斑駁的外套,這件外套只是一件遺物,而殘骸和屍骨都已經被時光腐蝕,但這件破洞滿身的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樸實衣服,讓我們在無意間窺視了主人的身量。

但我們無法知道得更具體一些,因此這賦予我們的想像以無窮盡的可能性,這賦予了我們創造力的可能性。但《收信快樂》擷取的片段並不是一般的片段,如果僅只是一般的片段,也便無法觸動普通人心底最真實的作為人的自信和感動。同時,透過表層的迷霧,它也並非一個愛情故事,或者至少不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我以為,它嘗試用質樸的語言和形式傳達人之所以是人,人——這種生物個體上——最為熠熠閃光,最與眾生物不同的所謂的人性的鋒芒。

人究竟在什麼地方和動物不一樣,上一次在文章中我已經表達了我的疑問。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成為工具,我想不論哪一個人聽到自己被稱為一種純粹的工具,都不會感到愉悅。因此在每一個人的潛意識裏,人性的可貴,是在於他如何度過自己。

在這裏或許做一個說明,我一向認為,或者我受到某種被我忘記出處的影響之後認為,做為一個人的現實,實際上是作為一個關係點的現實。而作為這個關係點的實體,人面臨三種關係:人與物、人與他人、人與自己。

如果做一個劃分,我願意將人與物的關係理解為生存需要,將人與他人的關係理解為生活需要,將人與自己的關係,理解為生命需要。我的視角落在人與自己的關係上。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價值,不在於它的有用性,而在於它怎樣度過自己的無用,做個通俗的比喻,就像我們看一個人的品位,不是看他怎麼掙錢,而是看他怎麼花錢一樣。錢、 權、名,都是某種路徑,順序顯然是先創造路徑,再奔向目的地,而奔向什麼樣的目的地,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對於生活和自己生命的了悟。

現代人的空洞與茫然,問題多半出在教育中,不斷地重複對我們說,我們要做有用的人才,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成為工具,這才算是成功的踏實的人生,我們願意成為一生不停運轉的單調工具嗎?

人是會變的,ta因此可惡,也因此可愛,所以他不能是一件永遠高速運轉的工具,ta需要喘息,ta不僅要生存,更需要生活。對一個普通人而言,每日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還有8小時留給我們自己,而人與人的差別,就在於最後的8個小時如何度過,而人性是否能夠放出他本身應有的光彩,也在於這8個小時裏的你如何表現。只有在這8個小時裏,你才有回歸自己的可能性。所有的文藝作品,除了紀錄片,絕不會專門展示作為工具的人的。

即使在那8小時之中,人也難得有時間反思自己。而《收信快樂》的特殊就在於它擷取出的生命片段具有反思性。生命是一卷長長軸冊,短短二十七頁,對於兩個人的生命解讀,只能是管中窺豹,但實際上,人生命中可資回憶的瞬間和可資回憶的光彩未必能夠填滿二十七頁的A4紙,而寫信這種特殊的,如涓涓細流一般的長久的互動和堅持,卻為人性的詮釋作出了精緻的注腳。

儘管我們從角色的表層話語中,所看到的也僅僅只是普通人的普通情感,然而,相對於兩人從童年時代建立起的特殊關係,面對信紙,就仿佛面對童年,漏出指縫的文字,不小心漏出了內心裏的孩子,漏出了任性、猶豫、焦慮、平靜、狂躁、珍惜等等被現代社會虛掩著遮蓋著的華麗素雅和曠蕩不羈。

每一封信,毫無功利心的,毫無利益交換之意,只是內心願意,內心想要,迫切地需要一個出口,表達出真實的自我,無論塵世如何壓迫人生,無論物或者他人,是否對自己始亂終棄,心中卻始終留有一個無私的角落,留給了信,留給了遠方的回應。

信的寄託,是一種渺茫的希望,信的回應,是一種空洞的歸宿。於是,信也成癮,只是太貪戀人性裏的真實,太貪戀那個可以毫無拘束的自己。

《收信快樂》,我不以為那是一場愛情,因為愛情太短,因為愛情一定會變,愛情——哪里有那一封封信來得實在來得長久?編導說,這是兩個人同步而略有交叉的成長故事,一語道破天機。

對於兩個人而言,所謂愛情,只是某種幌子和藉口,他們想要見到的人,只有那個未曾長大的自己,只有那個可以暫時逃開現實,忘卻所有紅塵煩惱的自己,只是那一瞬間的人世空白,哪管自己究竟是誰,忘了自己姓名,而去追尋僅僅屬於自己的狂歡。

成長,我們看到他們痛苦而麻木的成長,就像每一個普通人一樣,在自己的套子裏,在自己的微漠的悲歡裏,掙扎奮鬥,為了成為童年裏教導的又有錢又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也質疑,為什麼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夫妻總要吵架,為什麼女兒不認我,為什麼追求幸福每每被欺騙,但是他們找不到答案,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找不到答案。

《收信快樂》也沒有答案。人生的所有問題從來都不曾有過答案, 人類的表達,僅僅是為了表達,僅僅是展示問題,然後展示每一個人自以為是的出口,從困境到出口的行動力,才展示了人性本身的選擇和力量。 

《收信快樂》講述了什麼?我不知道。

我只看到兩個暗夜中背著沉重行囊的跋涉者,在兩條不同的路上向前張望,又彼此張望,他們只有過短暫而偶爾的相逢,他們卻可以看到彼此的目光,他們曾誤會彼此目光炯炯就是前方熹微的晨光,他們拼命向前靠近,卻終又發現自己屬於不同的方向,然而黑暗中僅有的一絲光芒,卻不忍心放棄。

人就在猶豫與徘徊之中,大步向前,那一絲一刻的躊躇和等待,相逢和觸碰,只是漫長旅途中短短的罅隙,而在掌心交換的瞬間裏,卻觸碰到屬於自己角質的質感,電光在一直閃耀,無法長久地維系,但那光彩卻令人心醉神搖,無法不著迷其中。人在成為自己特殊的定義的那一刹那起,就開始試圖證明自己的出類拔萃,異乎尋常。然而自己創造的價值取向永遠是自欺欺人的心理慰藉。而當強忍社會群體無意識的瘋狂鞭撻而停下面對自己之時,驀然回首,一封信在透明的信箱裏靜靜地停留,那是被我們遺忘的自省,那是被我們丟棄的心靈,那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位置,那是我們本該回歸的靈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