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說,北大的小朋友,真的不愧是內地頂尖的好孩子。

(就算是自嘲沒錢途的考古系也是。)
連我隨口要求寫就的排練側記,都可以寫成這樣我的媽啊。我現在自己都沒那種勁兒了。
八零後的孩子,還是有很棒很認真的啊。

小丁雨,我很幸運這次能找到你。謝謝北大劇社的大家。 
~~~~~~~~~~~~~~~~~~ 
(紀錄、側寫by丁雨) 
愛情是一個無以言表的難題。我記得誰說過,誰善於愛,誰就能愛,不善於愛者,只好來談論愛,並要求別人的愛。《收信快樂》不落斧鑿地描述了一種愛,然而編導卻死都不肯讓love這個詞染指於題目,大概也是怕被扣上不善於愛者的名聲。但坦誠地講,我自認為恰屬於後者,所以因循討論戲路的需要,我又一次陷入了“談論愛”的迷途,而單導和白姐也都只好舍愛陪小子,在愛的問題上大肆糾結一番。

從理性的角度講,從客觀的實際效果來看,愛情,作為一種二元對立的複雜情感,最終關係的物質表現,實際上是性關係的達成。性關係與愛情顯然並不是重合的兩個範疇,但是于男人與女人愛情關係的最初,荷爾蒙卻讓純潔的男女關係在性的色彩之下顯得撲朔迷離。

青少年如何分辨自己對異性的好感,究竟是來自於審美方向的契合,還是身體的強烈衝動,抑或是對社會輿論無意間的引導和誘惑的好奇?有一種通常的觀點是,愛上ta,就要對ta好,但是沒有回報的單戀,顯然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愛情,對一個人友善的表達和真心的付出在很多實際情況中並無法獲得回應;那麼問題是,是否應該期待回應?我認為不期待回應的愛是蒙昧的,或者被某種無從開導的執著梗住了心靈,那麼期待回應的愛是否也是愛情市場化的利益交換呢?這樣的說法立刻讓愛情變得俗不可耐。所以無所適從。

梁啟超在教導子女做學問時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是因為梁啟超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學人,他有著耕耘必有收穫的信心。然而愛情可複雜得多,它起源不久,我們大可以把它看作相當於農業起源的最初階段,種下去什麼還真有可能什麼也收不到。如果是這樣,如果文藝作品中的愛情如實地反映一下社會調查的結果,而不是總是大團圓或者曾經天長地久的結尾,你是否依然願意心甘情願,一往情深?依我看來,人們的反應或許有待商榷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愛情。即使達成愛情關係的雙方,他們內心的愛情也不盡相同。愛情是一個社會學範疇的概念,從“愛情”的產生到現在,我們也知道它從來都不是天長地久。我曾長時間地思考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什麼地方,看上去似乎答案應該歸結於“人性”,然而“人性”難道不是“動物性”的一種嗎?

“人”是一種對高級動物的稱謂,“性”說得廣義一些是天性是性格,說得狹義一點不就是繁衍後代麼?那麼人性和動物性歸根結底都是要繁衍後代的,究竟有什麼不同可以讓我們以統治者的驕傲自立於世?而我最終自欺欺人的階段性答案是,動物和人的區別在於“性”的複雜性,由於複雜性的量變而最終引起了質的區別。愛情是這種複雜性因數中小小的一個。因此對於人龐大的系統來說,它實在微不足道,所以為愛欲生欲死,對於人來說,只能是一個階段性或者一個社會側面所津津樂道的事,而並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

但是新世紀媒體的巨大作用裏和文藝作品對人世最有噱頭事物的關注,使得愛情受到了不合實際的渲染和想像。目前這樣的,一男一女的二元對立的愛情模式,實際上也不過是思想啟蒙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思潮,現代人心心嚮往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甚至實際上只不過是同性戀罷了,古時候種種的男女關係模式比比皆是,我不知道現代人看到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是否還會把那歸結於真正的愛情之列。但我想當事人是不會覺得那樣的愛情是有問題的。因此也許在討論之前,我們還得把範疇定的小一些:我們所討論的愛情,實際上僅限於在現代社會中社會規範認可的起碼是階段性的一男一女的戀愛模式。它更狹小了。

對於一個世界或者一段歷史的狹小,從某種意義上,並不影響這件事對於個人的廣大和重要。中國習慣上把結婚稱之為“終身大事”,而我們心中的完美婚姻當然是愛情的法定形式和社會認可,而不是屈從於某種令人可鄙的純粹利益的結合。儘管似乎目前的趨勢來看,愛情與婚姻的概念又開始日漸分離,但也並不影響我們認為愛情實際上也是被大多數人看得極為重要的一件事情。

生命有限,光陰短暫,白駒過隙的日子裏,誰能把自己提升到歷史的高度去想那麼遠?縱使議論再理性動人,自始至終也逃不脫心靈的蠱惑。而這種議論實際上也不過往往是畫餅充饑,以達成對愛情注意力的一種轉移。感情往往是無法細究的,除了實實在在的物化產物,沒有任何可以證明感情,但是顯然物質並不是我們在感情中所予取予求的。我們所強調“感情”,和感情所帶來的精神快感,我以為,只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信仰至終,只是因為我們相信感情會在,它才仿佛在,這種信任,是否只是一種感覺。我懷疑我的這些想法都是因為自我的精神帶有強迫症的傾向,以為感情需要不斷地確認才可以真的相信。而這使我從某種程度上喪失嘗試的勇氣。

而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在編導或者白姐看來,似乎這並不是一個可以論證的問題。因為與生俱來的欲望,並無正面或者負面的因數證明這是一件值得褒揚或者貶抑的事情。無需複雜的想像或者論證,一種感覺的產生,一種美的誘惑,一種荷爾蒙的衝動,都是自然賦予人最原始的衝動,而這種原始衝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非常可貴的。

當人類在自己打造的愈加堅固的都市外殼之下,人需要某種情感的回歸和釋放,需要一種原真的感動和毫無理由的爆發——或者理由僅僅是存在於無意識層面,而不被自己所理解。種種意氣用事或者笨拙以至於毫無機巧,在這裏都顯出某種可愛而單純的氣息。

夾雜著羞澀、懵懂、渴望、熱情的沒有出的力量,恰恰在壓抑中尋求積蓄和膨脹,四處遊走的真氣,沒有出口,而一旦突破於關口,無論感情的成敗,人性才真正獲得了成熟。這個問題不屬於科學,不屬於邏輯,不屬於理性,而僅僅屬於感情。用研究的態度來指導現實中發生的種種愛情實踐,就像以為科學可以研究一切一樣,貌似合理卻實在可笑而荒謬。

愛情之路實際漫長而短暫,我未曾足味,雖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於感情而言,發言權卻流于自由,爭論不休。我們雖有想像,卻畢竟距離太遠,想像基礎之上的建築,只不過飯後一哂,玩笑物語罷了。

而動人的感情,也許正如劇中那般不著痕跡,淡淡地流動,不是生命的全部,卻貫穿了生命的始終,不論留下或者離去,不論意識或者暫時地遺忘,始終有一份深深的眷戀埋藏在心底,不是旁人可以輕易體味和觸及,那是心頭最柔軟地方,那是靈魂的最敏感處,不容侵犯的私密,不容置疑的堅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