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學的一大課,就是如何在兩岸的語境中妥協與生長。
雖然這好像早該在主編時代,就在帶local記者的經驗中學會,但,畢竟專業報導可以玩兒的文字空間有限,以前不用過多地琢磨跟讀者的直接感官觸動,現在跳下來擔任百分百本地文化產品的推銷者,對於自己的文字能帶動怎樣的消費,還真有點緊張。
還好第一步是有被小小地表揚了。藝術總監說,不少朋友跟他說,這次的戲劇節文案,"有點意思"。
對我來說,他自己講話才有意思。
開會討論開幕式的公關票分配,他豪氣地說那天就盡量發,包場算了,別賣票,把大家親朋好友都約來吧。
此等行為,台灣會說:"充人場"或是"衝人氣"。
而北京的孟京輝大導演卻說,我要的是"虛假繁榮"。
聽到的時候,我真想站起來大力拍手。
說實話,我真喜歡他的這種說法。又直接又犀利。字面又充滿衝突的美感。
而這次做完,我又會長出怎樣的文字?自己都很好奇。
來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