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是朋友們的生命紀錄,後者也是朋友的作品。
我真的好想看。

昨天晚上跟朋友們,還有兩個阿富汗來的紀錄片製片人朋友吃飯,他們是閨蜜戎戎在柏林影展認識的好友,而昨天,他們幸運地目睹了他們國家史上歷史性的一刻。

他們的男子跆拳道,得到了冠軍。這是他們國家運動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雖然我們的都沒有得獎,但是我們還是真心地舉杯祝賀。

勝敗只是一時,風度卻是一世。

今年奧運走到現在,我已經被整到快要精神衰弱了,關於愛國這件事情的辯證,內在已經快要人格分裂了。

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方式跟價值觀,我只能知道,我所相信的,是無論大小,只要努力,都會發光。發出屬於這個土地的獨有、被海洋薰陶的溫柔光芒。
不是叫囂,不是無禮,不是拿來作為標榜自己甚至炒作自己的身分,更不是沒出門就指天畫地,在公開場合過度預設自己立場或是把自己講成吳鳳之類的先烈。

沒有去別人家作客前,就先把別人家說成龍門客棧的道理吧?

不要再問我愛台灣是不是有錯了,愛台灣人人皆是,但今天會愛到連門都不讓你進,恕我直言,請回頭檢討你的教養。

這塊土地,最可貴的就是還有一些誠懇耕耘的人。

即使這些人,有時看來真是笨得可以。

《那年夏天在亞維儂》是台灣六個小劇團在二○○七年遠赴法國亞維儂,演出冒險的紀錄,光看預告,就看到好多好多朋友。

公視網站上的介紹寫著:「位於法國南部隆河下游地區的亞維儂,是一座一天就可以走遍大小巷弄的小城市,但是每年七月,這裡擠滿了上千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體,以及數不清的觀眾,他們都是來參加舉世聞名的亞維儂藝術節。

2007年夏天,來自台灣的沙丁龐客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台南人劇團、上默劇團、河床劇團及舞法表達等6個表演團隊,一起參加外亞維儂藝術節,在當地深具口碑的走索人劇院
(Theatre Le Funambule)接續連演23天,從藝術節開幕到閉幕,精湛的演出與豐富的表演型態,吸引不少國際專業節目策劃及經紀人注意,而且讓觀眾感動落淚,成功地為台灣當代表演藝術打響名號。

因為要自負票房盈虧,上午發傳單,中午演出,下午遊街,是團員們每天的例行工作。如何成功的推票以及如何完美的表演,是一樣的重要。

且看這六個藝術團體,如何向世界證明台灣的藝術文化潛力。」

這當然是某種光明正大的說詞,不過對於台灣向來苦哈哈的小劇場工作者來說,只要多一次演出機會,就算賠錢勞心,都會拼了命上場。

說實話去年這六檔的輸出,事後說起來,大家講到災難的部份時,多半還是心有餘悸,那真是一個很特別的夏天。

我知道朋友們如何在不合理的檔期安排下,在極不穩定的觀眾數量下,又要去遊行又要去演出,天天如此。
我知道朋友們如何拄著摔斷的腳,撐著柺杖,在大量的台詞跟可能只有個位數觀眾的人數的壓力下,每天演出,統共演出二十多場。
我知道朋友們如何在老舊的小劇院中,面對隨時會跳電的危險,繼續在每檔換場時間只有半小時的高壓,繼續硬著頭皮演出。

都是一群傻瓜。
可是真的很可愛。
不說別的,光看那人群中夏天法國小城,與走在陽光下的可愛台灣小人兒們,都會很賞心悅目吧。
推薦要看。




另外很巧地,下一檔正好是學弟金門擔任製作的《海洋練習曲》。
(看到這我就想到你這小子還欠我一次蘭嶼行。)
(我也要跟陳建年泡茶還有聽達悟族長老唱歌。)

依照著一份祖先傳統,一直以來達悟人拼板舟划向南方海域抓飛魚,釣鬼頭刀魚,這次他們划向西方陌生的海域,渡過黑潮航來,造訪現代文明的台灣,這是一趟跨越 族群,跨越文化差異的旅程,是一趟展現達悟海洋文明的旅程。在這趟十四人划的達悟拼板舟旅程裡交錯著夏曼藍波安跟夏曼夫阿原,他們自年少以來,一路走 向台灣社會的生命旅程。
達悟人美麗拼板舟航向台灣的旅程,和夏曼藍波安跟夏曼夫阿原的生命旅程彼此相互交織,交織出少數民族的達悟人在現代文明底下的處境,交織出他們走近現代化台灣社會裡的處境。
也許帶著些許憤恨,也許帶著淡淡悲傷,也許帶來一點抗議,有許……重要的是他們越過黑潮航行而來,帶來了達悟人海洋性格的浪漫豪邁情懷。
2007年夏天,這艘十四人划的達悟人美麗拼板舟到來造訪,彷彿是在跟台灣的漢人朋友們說:『親愛的!我們把台灣的海洋變達悟了!』

海洋,是台灣最美也最可貴的地方,如果可以,我真想讓我這邊所有的朋友,都看到這部片。

播出時間:
《那年夏天在亞維儂》(上
):2008/8/19晚間十點(首播)
《那年夏天在亞維儂》(下):2008/8/26晚間十點(首播)
《海洋練習曲》:2008/9/2晚間十點(首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