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看見一個紅氣球。在銀幕上,也在這個城市。
前陣子的某天,非常湊巧而發神經病地在一天內,看了兩個版本的紅氣球。
1956年的老版本,跟侯孝賢新拍的版本。

拷貝畫質泛了點白的老版,很溫暖。






在現代巴黎大樓玻璃帷幕間折射出的新版,則是多了點東方作者特有的冷靜疏離。但是也還是很溫暖。




尤其茱麗葉畢諾許,真是太厲害了。

有了她,相較於老版,紅氣球不僅是一個跟隨著小男孩影蹤的天使,更折射出小男孩長大成人(變成父母輩後)可能的不安與寂寞。

這或許是她從影以來,最「沒氣質」但是也最美最真實的演出吧。

染成金髮,服裝俗艷,所有皺紋、贅肉通通不加掩飾,茱麗葉演出的角色,某程度真的太有共鳴了。裡裡外外,從她的角色中,我竟然看到一點點的自己。(或是未來難以避免的自己?雖然我打死不染頭髮,哈。)

她電話不斷。
她會在搬家工人搬鋼琴時,一下子緊張兮兮管東管西,一下子又想起了自己的主人身份聊天遞果汁。
她會貼心為大家買小禮物,跑很多地方回家頭髮亂糟糟,回到家把大小物咻咻咻拿出來之後,馬上又像屁股長釘子坐不住地討論事情。
她會在無助至極的時候,講電話講到哭出來。
她會跟男人說電話說著說著就耍幼稚,明明說聽不清楚,教對方說大聲點,然後又故意把電話拿遠遠地丟給小兒子聽。

有一場戲,兒子/保母/視障鋼琴調音師都在家,然後茱麗葉畢諾許就希哩嘩啦地風捲殘雲進門,要在媽媽/平等如朋友般的雇主/不熟所以得兼主人的雇主/還有電話那樓與樓下的假想敵等等等等角色之間切換投射。

在那彈丸之地的場景,她把那種侷促演得游刃有餘到奢侈的程度。
(這好像有點矛盾,但真的就是這樣啊。)

她是那樣強韌卻又脆弱。

J說,那竟然讓她想到伊莉莎白女王。「站在高處的那個,永遠都得是孤獨的嗎?女王。紅氣球。」

我說,紅氣球比較像是angel,好像是無所求地站得遠遠的,關心就好,直到,需要伸出援手的時候。

J又說,「它也曾希望被擁有。一開始的時候,不是嗎?也曾經被 un cent bonbon 所吸引,不是嗎?天使啊,那是一個很美的觀點,我卻從頭到尾只看到美麗的孤獨。大概跟心境有關我猜。」

我說,另外一個角度看,紅氣球也是一種觀照吧。

就像在戀愛中,愛的往往可能不是對方,而是知道對方有在愛你的感覺。

老版的紅氣球中,特效做得不是很好,紅氣球在街道中穿梭時,倒映在氣球上的影像卻沒有隨之更動,一看就知道是特效(討厭的製作人職業病);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能有一個這樣永遠倒映出初衷的紅氣球,或許更是一種寧定的幸福。

永遠有一片倒映出來的不變美麗風景,跟青春停格。

或許吧。

但那終究只是沒有做得很好的特效。

現實中,變動才是不變的本質。

就像這個很酷的團,英國曼徹斯特The Get Out Clause樂團,沒錢雇攝影團隊拍音樂片(MV),腦筋動到街頭的監視器上。他們選定城內80處有監視器的地方,把鼓架好、吉他拿出來,就唱起歌來。有時候才剛弄好樂器,他們就被警衛趕跑。

根據英國法律(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他們有權取得自己的影像。拍完後,他們便一一寫信,連絡監視器影像擁有者,之後約四分之一願意提供影片。集結20處影像所完成的MV,畫質雖不銳利,卻充滿城市趣味,同時也隱含著深意。


(結果監視器變成了現代人版的紅氣球嗎?)

「我在看著你。」

我也在想,誰會一直看著我?

(這照片,是某日去看戲途中,無意間在城市舞台的人行道上看見的。一瞬間簡直驚異地以為眼花。活生生的電影場景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aolin 的頭像
    shiaolin

    不良品放生。

    shia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