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很多事情,而這篇文章剛好切中了很多疑惑。
不管是電影或是劇場產業(劇場有產業嗎?!)的思考,或是關於人性混亂的疑惑,這篇文章真有雷擊心坎的效果。
陳可辛真的很厲害,他的電影從來不是拍表象的愛情或是結義,而是更斬釘截鐵的洞見人性。
~~~~~~~~~~~~~~~~~~
3億元究竟有多大?陳可辛侃中國式大片遊戲規則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自述:陳可辛
採訪:南方週末記者 袁蕾
錄音整理:實習生 陳軍吉 發自香港
[2008-01-23 16:28:20]
●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
●我是看到《無極》,才知道賀歲檔期有多重要——那個檔期已經代表觀眾一半是要進戲院的,不管你什麼戲。
●投資方要看的就是兄弟情、桃園結義,三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些事情結果改變了,但我一直想講的,知識份子跟武夫不是朋友。
中國電影完全是歇斯底里的狀態
之前我是不知道一部大片究竟有多大的。
2005年《如果•愛》上映的時候,我跟很多記者溝通,他們都說這個戲不像大片,我說我已經花了七八千萬元人民幣了,還有三個明星,但他們還是覺得這不是大片,後來他們告訴我,《無極》才是大片。
用香港那一套大片規則來算:我三個明星都比《無極》的明星大,有張學友、金城武、池珍熙,絕對比謝霆鋒、張柏芝、張東健、真田廣之加起來價格貴。韓國演員便宜,日本演員更便宜,便宜到100萬就可以了,日本的制度基本上很牢,演員被大公司控制,基本上跑不出來,木村拓哉也跑不出來,也不過是一二百萬人民幣。最貴是香港,更貴是香港去了美國的演員。後來《無極》到了香港,票房就只有五百萬,香港觀眾只認明星,這也證明《無極》的明星是不到位的。
《如果•愛》在內地上了兩個星期,票房很好,但是到《無極》上的那天,一個戲院11個廳,一夜之間一個廳都沒留給我。我昨天還坐著60%的觀眾,今天就一個廳都沒有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銀幕不夠,來一個大片,大家想看的時候,其實11個廳都還不夠。我才開始明白,哦,原來內地的規則完全是相反的:我們是明星制度,導演只是吸引明星的人跟把故事講好的人,觀眾永遠沖著明星去,而內地恰恰相反,是導演中心制。現在2000萬元的電影沒有人投資,但是3億元的影片就能找到投資。因為劇院票價高,內地觀眾一年進戲院看的沒兩三部,所以他一定是選最大的,別的電影他都選擇在家裏看盜版。每個投資方聽說投資2000萬,連故事都不會來聽你的。
大部分2000萬的電影,觀眾都不進影院看:第一,你的明星不夠大;第二,你的場面不夠大。三五百萬的戲有人投,500萬給你,你愛拍什麼拍什麼,它可以從電影頻道、DVD收回成本。2000萬的片子你沒辦法通過這些下游手段收回成本,戲院不夠,所以票價高;票價高,觀眾就只會去選大片,然後買盜版看。電影院要衝著一些很大的片去,變成11個廳都做一部大片。
其實全世界的觀眾現在都沖著大電影看,美國也這樣,中國只是更極端。我不是拍小成本的獨立電影,我也不喜歡拍大片,我從《風塵三俠》、《金枝玉葉》、《雙城故事》,一路成長拍的都是中成本片,但這些戲基本上現在都沒有出路,你拍完就沒人買了,外國沒人買,中國沒人看。那是很實在的狀況。
但是中成本電影是電影裏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戲就是戲劇,沒有中成本的電影,就沒有健康的電影圈。就等於一個社會需要中產階層,中產永遠是最重要的階層。所以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
這就是現在中國電影一個完全歇斯底里的狀態。
3億元是怎麼煽來的
3億元的投資可以從演員的片酬倒推出來。
投資多少主要是看演員多少錢才肯來。你有了這些演員,基本上歐美、新馬泰、韓國、日本、香港,20分鐘就能夠幫你算出票房來。這些地方能賣多少錢是買片人決定的,買片人的決定是參考這些演員上一部戲票房來的,打三四個電話,就能知道這部戲你將能賺回多少錢。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個人的片酬就得1億元,演員的片酬占總投資三分之一是很健康的,這在海外也是很正常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人是希望把明星和拍片的比例儘量控制在一半對一半,結果臺灣老闆一路來搶人,比如李連杰正在拍別人的,他偷偷跟他說,我給你多1000萬,你先拍我的。一共10塊錢,7塊給明星,剩下3塊去拍戲,這3塊不夠?不夠就隨便找個便宜的導演,找個便宜的編劇。他們又來跟導演說,陳可辛,我有個方法拍演員更便宜,我有李連杰,幹嘛去拍那麼大場面的戲?觀眾最愛看就是李連杰打,那就把李連杰關在一個房間裏,讓他不停打,兩人對打能花多少錢呢?拍6個月都花不了多少錢。臺灣電影最後就是這樣被弄垮的。
要保證影片的品質,就得保證還有三分之一的錢來拍攝,很容易推算出來要3億元。這樣你很容易看,減掉演員的片酬,你剩下的錢夠不夠拍這部電影,夠拍你就可以拍了,不夠拍的話你就再回來,要不跟演員商量能不能便宜一點;要不跟投資方說,這個戲其實比想像中的大,能不能再給多一點錢——就那麼簡單。
這3億元來得真不是太難。我第一個說服的是我的搭檔摩根,很早前我有個雛形的概念跟他講,他就很興奮了,不停地出去跟別人說這個戲是一個很不同的戲,然後他去說服寰亞的老闆林建岳。林建岳聽這個老外一路在吹,不知道是真是假,就找了我去麗晶酒店聊了一次,他不看劇本,就是讓我給他講這個故事,他坐在那邊聽了15分鐘,聽了大概的故事,第一場戲李連杰從死人堆裏爬出來,見到徐靜蕾。他說明白了,行。以後真的問都沒問過,他拿的錢最多,快一半了。
然後我去找了中影公司的韓三平。我說:“韓總,我有2億多,你有沒有1億?”或者有沒有8000萬,或者7000萬?中國的市場是,你就算票房賣了2億,都回不了1億,你叫韓三平突然拿3億來做一個他明知道回收不了3億的市場,是不可能的,所以基本上他給的份額不能多過1億元,可能要更少,但這部分一定加。今天內地跟海外的合作,其實都是我們拿了大股,帶來了海外的信心。我們是海外的專業戶,我們占大部分,你是國內的專業戶,賺了錢之後大家分。你讓他負責國內,其實也就是給他一個限制了,他既然有這個投資在裏面,肯定會給我一個回報,虧的時候大家虧的,中影也虧,我們也虧。我把《投名狀》的劇本給了韓三平,跟他講了我演員的大概結構,他聽了以後說:“好,就2007賀歲檔。”
我是看到《無極》的時候,才知道賀歲檔期有多重要——那個檔期已經代表觀眾一半是要進戲院的,不管你什麼戲。 3億元都得花出去 為什麼這個戲貴?以前有那麼多演員的戲,通常演員的片酬比例占到了60%以上,會避免大的場面;要麼就是找一個貴的演員,配兩個不貴的演員。 裏面人物穿的都是破破爛爛的,每件衣服都是新的然後做舊,群眾演員的棉襖每件都不下1000元,整個衣服花費就不下3000萬元。
對一部幾百萬元的片子來說,可能你的資源需要儘量節省,但當你在做一部大片的時候,你拿到這些資源之後,就必須把這些資源盡力地消耗,不是要浪費,而是儘量去消耗。 第二步就是故事。很多人拍大成本的時候,因為成本多,覺得不能浪費,覺得我每一分鐘都要讓觀眾覺得自己花的60塊、80塊很值得,就從頭到尾都是人,很多時候忽略了電影本身戲劇。 我的方法是,在大片裏講中成本電影的東西。 《投名狀》本身的故事格局大,它不是硬用戰爭撐起來的,戰爭是格局的需要。格局講戰亂、講時代。只是說大場面背後還是有細膩的東西,我沒有迷失在大場面裏面,因為我本身不喜歡大場面。
細膩的東西不代表格局小。其實拍大片很費勁,我還是拿了很多精力花在一些不是劇情的身上,動作啊什麼的對一個文戲導演特別費勁,我得顧及這個場景是否好看。拍文戲沒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兼顧,你可以更搞好戲劇。 投資方肯定有投資方的要求,比如他們要李連杰不停地打,打完之後就飛,覺得現在沒飛夠。但其實我都沒有妥協,比如他們要更多的動作場面,我其實就只拍那麼多,而不是拍了很多場景然後剪掉,所以沒有辦法找更多的動作場面加進去,除非再回去補拍、再加錢。
這次中外投資方意見都蠻統一的,其實連韓三平都說:“小心他們穿得破破爛爛的,中國觀眾不一定喜歡啊。”他看到海報、劇照不停跟我說:“可辛啊,我們還是喜歡穿得漂亮一點的。” 我一直都在跟他們說:“你放心,進南京,進南京就不破爛了。”其實進了南京還是沒有那麼多顏色,因為那是寫實的戲,怎麼會進南京突然間就變成很美?但南京是最後拍,他們一直在等南京,結果等到南京,影片也差不多拍完了,他們看到了整個故事,只要入戲他就不會在乎南京不漂亮,不會覺得在要求別破破爛爛。 好在我是監製,我覺得我懂觀眾。發行商是永遠保守的,因為他們只看到票房,票房其實不一定代表觀眾的喜好,因為票房有時候是你在強迫觀眾只喜好一樣東西,所以票房不是百分百的真實。
大家說票房是硬道理,但是因為是我們造成的這個道理,因為我們一直不改,給同樣東西給觀眾,觀眾沒得挑也就收了。 我覺得作為電影人,我們要比觀眾走在前面,但不能前太多,就前那麼一步,往前兩步可能都會危險,但你不知道每次是走前一步還是兩步,因為你不知道觀眾其實站在哪兒。
我以為《如果•愛》是走前了一步,但現在看來是走前了三步,每次都到上畫那天,你才知道觀眾怎麼接受你的戲。 這一次其實是真的挺喜出望外的,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主題上它其實並不是那麼商業,它在手法上很商業,它主題上——因為它其實挺沉重的,其實觀眾基本上應該不喜歡很沉重的戲,起碼所有人都說觀眾不喜歡很沉重的,所以這次其實——就是說就每一次你都在賭,在賭你究竟比它走前多少。 當然你可以不賭,不賭就是永遠走它後面,你就不用,但走它後面的話,電影就很不好看,而且很快這個工業就會垮下來。香港八九十年代為什麼垮下來?就是因為都走在觀眾後面。
知識份子和土包子
銀幕上很多戰爭,銀幕下也是戰爭,跟不同投資方較勁。 我沒有試過在剪片的時候面對那麼多政治,所有投資方合起來去希望攻擊我拍的版本,最主要的是這個電影太沉重了,不像商業電影。
我問投資方,你一早就看到劇本,知道是一個沉重的戲,為什麼還投?投資方有時候有勇氣,是一種浪漫,就跟兄弟情一樣,大家都想做一番事情,結果事情做出來了又開始擔心,覺得戲太灰暗了,灰暗不是指顏色,而是人物,人物沒有出路,包括幾場戲,有些在內地沒有了,血腥的。 大家都喜歡震撼,但又不喜歡真的把你震到的東西,沒有出路的東西,真的讓你回去想半天的,你就不要開。
比如徐靜蕾的戲不夠也是反規則的,海外永遠要愛情,大家常拿來比較的就是《勇敢的心》,我覺得那部戲很假,但是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女人戲那段,好萊塢一定要有那段戲。 中國今天市場開始開了,但是還不健康,有不健康的不好,也有不健康的好。
對電影的審查,這個審查還不是電影局的審查,而是投資方的審查,去到好萊塢的平衡、藝術,這部戲一定拍不了。主題、結果,好萊塢一定有8個穿西裝的人來跟你商量,能不能不殺徐靜蕾,能不能把兩個強姦犯換兩個年紀大一點的人…… 這是一部不容易吃下去的戲,但一部這麼大投資的戲,就不能那麼不容易吃下去。它違反了很多商業電影的規則,用了很不商業的電影手法去拍。
第一違反了友情浪漫,誰都在等待英雄本色,結果出來這些人都沒情沒義。商業電影要把所有觀眾的情緒集中在一個點,一路打反派,這部電影你不知道該站在誰的立場。尤其是這麼大的商業電影。 其實我覺得絕對跟《英雄本色》不同,《投名狀》是血淋淋的。道德觀也是,中國電影的道德觀跟美國的道德觀一樣都很保守,要黑白分明。 正派主角劉德華會站出來大義凜然地說:“強姦有什麼不對,我們每天都在做。”然後李連杰出來一定要殺兩個少年強姦犯,這就是極度違反規則的,因為我讓正派做了反派的事,讓反派做了正派的事情。觀眾可能當時都覺得劉德華是對的,但其實回來再想,劉德華怎麼可能對?那兩個人剛剛強姦了兩個女孩。這在好萊塢絕對不會發生,不管湯姆•克魯斯還是湯姆•漢克斯,都絕不會去殺小孩,人物也絕對是黑白分明。 我們用了很緊的剪輯方式,把觀眾哄到覺得李連杰很有心機的情緒上,看的當時觀眾不會分析,但要看第二遍之後,或者回去細想才會發覺,那是特別彆扭的。
那場戲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也是我最堅持的。跟我最鐵的搭檔反對,劉德華反對,李連杰反對,所有人都反對,這場戲不能拍,這場戲是在講什麼?這是違反投名狀的。但我就是覺得一定要拍,這是一個轉捩點,是知識份子跟兩個沒念書的武夫真正的磨合,影片是講兄弟結義的“投名狀”,但實際上“投名狀”是假的。
但這個我開始不能講出來,否則投資方就不讓我拍,投資方要看的就是兄弟情、桃園結義,三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些事情結果改變了,但我一直想講的,知識份子跟武夫不是朋友,也交不了朋友,知識份子根本不把武夫當成朋友,他們其實是沒有友情基礎的。我使勁要告訴大家,人可以變壞,本來是共患難,結果不能共富貴。但我要講的是他們從來就不能“共”。
後來劉德華和李連杰還是不能理解,他們開玩笑跟我說:“導演就是知識份子,我們就是土包子。”
不管是電影或是劇場產業(劇場有產業嗎?!)的思考,或是關於人性混亂的疑惑,這篇文章真有雷擊心坎的效果。
陳可辛真的很厲害,他的電影從來不是拍表象的愛情或是結義,而是更斬釘截鐵的洞見人性。
~~~~~~~~~~~~~~~~~~
3億元究竟有多大?陳可辛侃中國式大片遊戲規則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自述:陳可辛
採訪:南方週末記者 袁蕾
錄音整理:實習生 陳軍吉 發自香港
[2008-01-23 16:28:20]
●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
●我是看到《無極》,才知道賀歲檔期有多重要——那個檔期已經代表觀眾一半是要進戲院的,不管你什麼戲。
●投資方要看的就是兄弟情、桃園結義,三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些事情結果改變了,但我一直想講的,知識份子跟武夫不是朋友。
中國電影完全是歇斯底里的狀態
之前我是不知道一部大片究竟有多大的。
2005年《如果•愛》上映的時候,我跟很多記者溝通,他們都說這個戲不像大片,我說我已經花了七八千萬元人民幣了,還有三個明星,但他們還是覺得這不是大片,後來他們告訴我,《無極》才是大片。
用香港那一套大片規則來算:我三個明星都比《無極》的明星大,有張學友、金城武、池珍熙,絕對比謝霆鋒、張柏芝、張東健、真田廣之加起來價格貴。韓國演員便宜,日本演員更便宜,便宜到100萬就可以了,日本的制度基本上很牢,演員被大公司控制,基本上跑不出來,木村拓哉也跑不出來,也不過是一二百萬人民幣。最貴是香港,更貴是香港去了美國的演員。後來《無極》到了香港,票房就只有五百萬,香港觀眾只認明星,這也證明《無極》的明星是不到位的。
《如果•愛》在內地上了兩個星期,票房很好,但是到《無極》上的那天,一個戲院11個廳,一夜之間一個廳都沒留給我。我昨天還坐著60%的觀眾,今天就一個廳都沒有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銀幕不夠,來一個大片,大家想看的時候,其實11個廳都還不夠。我才開始明白,哦,原來內地的規則完全是相反的:我們是明星制度,導演只是吸引明星的人跟把故事講好的人,觀眾永遠沖著明星去,而內地恰恰相反,是導演中心制。現在2000萬元的電影沒有人投資,但是3億元的影片就能找到投資。因為劇院票價高,內地觀眾一年進戲院看的沒兩三部,所以他一定是選最大的,別的電影他都選擇在家裏看盜版。每個投資方聽說投資2000萬,連故事都不會來聽你的。
大部分2000萬的電影,觀眾都不進影院看:第一,你的明星不夠大;第二,你的場面不夠大。三五百萬的戲有人投,500萬給你,你愛拍什麼拍什麼,它可以從電影頻道、DVD收回成本。2000萬的片子你沒辦法通過這些下游手段收回成本,戲院不夠,所以票價高;票價高,觀眾就只會去選大片,然後買盜版看。電影院要衝著一些很大的片去,變成11個廳都做一部大片。
其實全世界的觀眾現在都沖著大電影看,美國也這樣,中國只是更極端。我不是拍小成本的獨立電影,我也不喜歡拍大片,我從《風塵三俠》、《金枝玉葉》、《雙城故事》,一路成長拍的都是中成本片,但這些戲基本上現在都沒有出路,你拍完就沒人買了,外國沒人買,中國沒人看。那是很實在的狀況。
但是中成本電影是電影裏面最重要的,中成本的戲就是戲劇,沒有中成本的電影,就沒有健康的電影圈。就等於一個社會需要中產階層,中產永遠是最重要的階層。所以中成本的電影永遠是電影業健康的一個指標。
這就是現在中國電影一個完全歇斯底里的狀態。
3億元是怎麼煽來的
3億元的投資可以從演員的片酬倒推出來。
投資多少主要是看演員多少錢才肯來。你有了這些演員,基本上歐美、新馬泰、韓國、日本、香港,20分鐘就能夠幫你算出票房來。這些地方能賣多少錢是買片人決定的,買片人的決定是參考這些演員上一部戲票房來的,打三四個電話,就能知道這部戲你將能賺回多少錢。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個人的片酬就得1億元,演員的片酬占總投資三分之一是很健康的,這在海外也是很正常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人是希望把明星和拍片的比例儘量控制在一半對一半,結果臺灣老闆一路來搶人,比如李連杰正在拍別人的,他偷偷跟他說,我給你多1000萬,你先拍我的。一共10塊錢,7塊給明星,剩下3塊去拍戲,這3塊不夠?不夠就隨便找個便宜的導演,找個便宜的編劇。他們又來跟導演說,陳可辛,我有個方法拍演員更便宜,我有李連杰,幹嘛去拍那麼大場面的戲?觀眾最愛看就是李連杰打,那就把李連杰關在一個房間裏,讓他不停打,兩人對打能花多少錢呢?拍6個月都花不了多少錢。臺灣電影最後就是這樣被弄垮的。
要保證影片的品質,就得保證還有三分之一的錢來拍攝,很容易推算出來要3億元。這樣你很容易看,減掉演員的片酬,你剩下的錢夠不夠拍這部電影,夠拍你就可以拍了,不夠拍的話你就再回來,要不跟演員商量能不能便宜一點;要不跟投資方說,這個戲其實比想像中的大,能不能再給多一點錢——就那麼簡單。
這3億元來得真不是太難。我第一個說服的是我的搭檔摩根,很早前我有個雛形的概念跟他講,他就很興奮了,不停地出去跟別人說這個戲是一個很不同的戲,然後他去說服寰亞的老闆林建岳。林建岳聽這個老外一路在吹,不知道是真是假,就找了我去麗晶酒店聊了一次,他不看劇本,就是讓我給他講這個故事,他坐在那邊聽了15分鐘,聽了大概的故事,第一場戲李連杰從死人堆裏爬出來,見到徐靜蕾。他說明白了,行。以後真的問都沒問過,他拿的錢最多,快一半了。
然後我去找了中影公司的韓三平。我說:“韓總,我有2億多,你有沒有1億?”或者有沒有8000萬,或者7000萬?中國的市場是,你就算票房賣了2億,都回不了1億,你叫韓三平突然拿3億來做一個他明知道回收不了3億的市場,是不可能的,所以基本上他給的份額不能多過1億元,可能要更少,但這部分一定加。今天內地跟海外的合作,其實都是我們拿了大股,帶來了海外的信心。我們是海外的專業戶,我們占大部分,你是國內的專業戶,賺了錢之後大家分。你讓他負責國內,其實也就是給他一個限制了,他既然有這個投資在裏面,肯定會給我一個回報,虧的時候大家虧的,中影也虧,我們也虧。我把《投名狀》的劇本給了韓三平,跟他講了我演員的大概結構,他聽了以後說:“好,就2007賀歲檔。”
我是看到《無極》的時候,才知道賀歲檔期有多重要——那個檔期已經代表觀眾一半是要進戲院的,不管你什麼戲。 3億元都得花出去 為什麼這個戲貴?以前有那麼多演員的戲,通常演員的片酬比例占到了60%以上,會避免大的場面;要麼就是找一個貴的演員,配兩個不貴的演員。 裏面人物穿的都是破破爛爛的,每件衣服都是新的然後做舊,群眾演員的棉襖每件都不下1000元,整個衣服花費就不下3000萬元。
對一部幾百萬元的片子來說,可能你的資源需要儘量節省,但當你在做一部大片的時候,你拿到這些資源之後,就必須把這些資源盡力地消耗,不是要浪費,而是儘量去消耗。 第二步就是故事。很多人拍大成本的時候,因為成本多,覺得不能浪費,覺得我每一分鐘都要讓觀眾覺得自己花的60塊、80塊很值得,就從頭到尾都是人,很多時候忽略了電影本身戲劇。 我的方法是,在大片裏講中成本電影的東西。 《投名狀》本身的故事格局大,它不是硬用戰爭撐起來的,戰爭是格局的需要。格局講戰亂、講時代。只是說大場面背後還是有細膩的東西,我沒有迷失在大場面裏面,因為我本身不喜歡大場面。
細膩的東西不代表格局小。其實拍大片很費勁,我還是拿了很多精力花在一些不是劇情的身上,動作啊什麼的對一個文戲導演特別費勁,我得顧及這個場景是否好看。拍文戲沒有那麼多的東西要兼顧,你可以更搞好戲劇。 投資方肯定有投資方的要求,比如他們要李連杰不停地打,打完之後就飛,覺得現在沒飛夠。但其實我都沒有妥協,比如他們要更多的動作場面,我其實就只拍那麼多,而不是拍了很多場景然後剪掉,所以沒有辦法找更多的動作場面加進去,除非再回去補拍、再加錢。
這次中外投資方意見都蠻統一的,其實連韓三平都說:“小心他們穿得破破爛爛的,中國觀眾不一定喜歡啊。”他看到海報、劇照不停跟我說:“可辛啊,我們還是喜歡穿得漂亮一點的。” 我一直都在跟他們說:“你放心,進南京,進南京就不破爛了。”其實進了南京還是沒有那麼多顏色,因為那是寫實的戲,怎麼會進南京突然間就變成很美?但南京是最後拍,他們一直在等南京,結果等到南京,影片也差不多拍完了,他們看到了整個故事,只要入戲他就不會在乎南京不漂亮,不會覺得在要求別破破爛爛。 好在我是監製,我覺得我懂觀眾。發行商是永遠保守的,因為他們只看到票房,票房其實不一定代表觀眾的喜好,因為票房有時候是你在強迫觀眾只喜好一樣東西,所以票房不是百分百的真實。
大家說票房是硬道理,但是因為是我們造成的這個道理,因為我們一直不改,給同樣東西給觀眾,觀眾沒得挑也就收了。 我覺得作為電影人,我們要比觀眾走在前面,但不能前太多,就前那麼一步,往前兩步可能都會危險,但你不知道每次是走前一步還是兩步,因為你不知道觀眾其實站在哪兒。
我以為《如果•愛》是走前了一步,但現在看來是走前了三步,每次都到上畫那天,你才知道觀眾怎麼接受你的戲。 這一次其實是真的挺喜出望外的,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主題上它其實並不是那麼商業,它在手法上很商業,它主題上——因為它其實挺沉重的,其實觀眾基本上應該不喜歡很沉重的戲,起碼所有人都說觀眾不喜歡很沉重的,所以這次其實——就是說就每一次你都在賭,在賭你究竟比它走前多少。 當然你可以不賭,不賭就是永遠走它後面,你就不用,但走它後面的話,電影就很不好看,而且很快這個工業就會垮下來。香港八九十年代為什麼垮下來?就是因為都走在觀眾後面。
知識份子和土包子
銀幕上很多戰爭,銀幕下也是戰爭,跟不同投資方較勁。 我沒有試過在剪片的時候面對那麼多政治,所有投資方合起來去希望攻擊我拍的版本,最主要的是這個電影太沉重了,不像商業電影。
我問投資方,你一早就看到劇本,知道是一個沉重的戲,為什麼還投?投資方有時候有勇氣,是一種浪漫,就跟兄弟情一樣,大家都想做一番事情,結果事情做出來了又開始擔心,覺得戲太灰暗了,灰暗不是指顏色,而是人物,人物沒有出路,包括幾場戲,有些在內地沒有了,血腥的。 大家都喜歡震撼,但又不喜歡真的把你震到的東西,沒有出路的東西,真的讓你回去想半天的,你就不要開。
比如徐靜蕾的戲不夠也是反規則的,海外永遠要愛情,大家常拿來比較的就是《勇敢的心》,我覺得那部戲很假,但是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女人戲那段,好萊塢一定要有那段戲。 中國今天市場開始開了,但是還不健康,有不健康的不好,也有不健康的好。
對電影的審查,這個審查還不是電影局的審查,而是投資方的審查,去到好萊塢的平衡、藝術,這部戲一定拍不了。主題、結果,好萊塢一定有8個穿西裝的人來跟你商量,能不能不殺徐靜蕾,能不能把兩個強姦犯換兩個年紀大一點的人…… 這是一部不容易吃下去的戲,但一部這麼大投資的戲,就不能那麼不容易吃下去。它違反了很多商業電影的規則,用了很不商業的電影手法去拍。
第一違反了友情浪漫,誰都在等待英雄本色,結果出來這些人都沒情沒義。商業電影要把所有觀眾的情緒集中在一個點,一路打反派,這部電影你不知道該站在誰的立場。尤其是這麼大的商業電影。 其實我覺得絕對跟《英雄本色》不同,《投名狀》是血淋淋的。道德觀也是,中國電影的道德觀跟美國的道德觀一樣都很保守,要黑白分明。 正派主角劉德華會站出來大義凜然地說:“強姦有什麼不對,我們每天都在做。”然後李連杰出來一定要殺兩個少年強姦犯,這就是極度違反規則的,因為我讓正派做了反派的事,讓反派做了正派的事情。觀眾可能當時都覺得劉德華是對的,但其實回來再想,劉德華怎麼可能對?那兩個人剛剛強姦了兩個女孩。這在好萊塢絕對不會發生,不管湯姆•克魯斯還是湯姆•漢克斯,都絕不會去殺小孩,人物也絕對是黑白分明。 我們用了很緊的剪輯方式,把觀眾哄到覺得李連杰很有心機的情緒上,看的當時觀眾不會分析,但要看第二遍之後,或者回去細想才會發覺,那是特別彆扭的。
那場戲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也是我最堅持的。跟我最鐵的搭檔反對,劉德華反對,李連杰反對,所有人都反對,這場戲不能拍,這場戲是在講什麼?這是違反投名狀的。但我就是覺得一定要拍,這是一個轉捩點,是知識份子跟兩個沒念書的武夫真正的磨合,影片是講兄弟結義的“投名狀”,但實際上“投名狀”是假的。
但這個我開始不能講出來,否則投資方就不讓我拍,投資方要看的就是兄弟情、桃園結義,三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些事情結果改變了,但我一直想講的,知識份子跟武夫不是朋友,也交不了朋友,知識份子根本不把武夫當成朋友,他們其實是沒有友情基礎的。我使勁要告訴大家,人可以變壞,本來是共患難,結果不能共富貴。但我要講的是他們從來就不能“共”。
後來劉德華和李連杰還是不能理解,他們開玩笑跟我說:“導演就是知識份子,我們就是土包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