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病了) 
劇 名:《收信快樂》
導 演:單承矩
編 劇:單承矩
主 演:沙溢、白薈
演出地點:北京人藝實驗小劇場(王府井大街22號首都劇場前樓三層)
演出時間:20081231— 2009年1月18每晚1930
讀 家:石頭花園的歌女

推薦指數:四星
推薦理由:這出戲,最簡單也最複雜,最殘酷也最溫柔。

近來我很少混文藝圈,也不大寫評介性質的文章,幹過稍具文化質感的事無非是去了一趟798看迪奧的展,凍個半死。 

時值歲末,文藝事件紛紛上馬,五色令人目迷,原是各花入各眼觀者見仁見智的極大豐盛時期,也不必要旁人借著評介的名義來大放厥詞。但這一出《收信快樂》觀後,怠惰如我,卻也不自禁要拔刀相助了,——它太靜暗,太內在,太雋永,以至假使不站出來叫一聲好,我怕原本一定會喜歡它的人們會留意不到它會錯過它。 


大凡一男一女,倘要發生點什麼,總得要有一個契機的。

好比近日我重讀金庸,楊康跟穆念慈之間勢必是要有一場比武招親一隻繡花鞋的情挑,來為之後的背叛、傷害跟離亂埋下伏筆。

《收信快樂》雖則也是一出有愛有死往深了想其實也頗具辣度的話劇,但它的開端卻淺白得叫人吃驚,李政國與陳淑芬四十餘年的瓜葛,僅僅始於一句,上課不可以傳紙條。 

我想,每一個人的生命裏,多多少少都有一個李政國或是陳淑芬吧。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懵懵懂懂兜兜轉轉埋下兩小無猜的情愫。
之後也一定會有離別跟牽記,否則便不是人生,所以果然,陳淑芬舉家移民美國,自此與李政國保持書信聯繫。

四十年間,兩人的通信也曾因負氣而間斷,也曾因疑慮而中止,但到底,這出戲讓觀者由始至終地看到,這些書寫是如何從孩子氣的直白,走到了成年後的熾烈。 

舞臺上,天各一方的二人,僅以簡單念白就分享了生命中全部的歷練、喜悅與疲憊--

她的轉學、父母離異、看精神科醫師、交男友、流產、個人畫展、結婚、生子、離婚、酗酒以及自毀。
他的高考、大學、入伍、退伍、轟轟烈烈卻慘澹收場的異國戀情、婚姻、妻兒、仕途上的傾軋與艱險。

於是作為窺看者的我們,也就順勢洞悉了他們的見面,上床,各有家小之後的偷歡,乃至忍痛割愛的決絕。 

而這些事,哪怕再驚心動魄一些,因著中間隔了一層書寫,終究還是顯得乾淨起來清淺起來,沒有那麼逼人了。 


試想,上述情節倘當真明火執仗地演出來,勢必也跑不出一個俗套吧。

所以你看,這正是書寫的魔力,書寫令現實感退避三舍的巫術,《收信快樂》的簡單正出於此,複雜也正出於此。

原沒料到會為一出書信體的話劇而情腸牽動,但戲的後半段卻令我認真有些傷懷了。
倒也不儘然是為著陳淑芬的葬禮,卻是為著李政國與陳淑芬不由自主各執一詞的人生——他負擔不了她的劇烈,正如她負擔不了他的工整——儘管他們兩個人是由衷願意彼此負擔的。
真也就是因為懂了,所以中規中矩如他、率性而為如她的兩個人才會有那樣的愛戀,以及更重要的,那樣的離散。

誠如斯言,是一種可怕地感覺,沒有辦法假裝,更沒辦法假裝不懂
因而固然是彼此明白、疼惜與眷顧,固然他曾想要拋妻棄子借著筆墨吼出一聲一聲讓我見你一面,但離散是必然的,真在一起未必有這樣芬芳的收梢,你說是不是?

正好比卓一航跟練霓裳排山倒海傾情一戀,其中一個身敗名裂了,而另一個則紅顏盡失一夜白頭,這樣慘痛的代價,李政國陳淑芬不過是你我一樣的凡人,怎堪承受?

所以也就只能坐在蹺蹺板的兩端,高高低低若即若離,再靠近一點,遊戲就沒法進行下去。

我一向欽佩臺灣戲劇人把玩小情小調的能力。
你看這個戲看起來多麼沒心機,卻偏偏有一個蹺蹺板好似神來之筆帶出不知多少情緒。

一個故事,從上課不可以傳紙條開始,橫亙了男女主角一生中內心的崇山峻嶺,不足為外人道的情事,所以你知道,儘管上課是不可以傳紙條的,但恰恰是因為不可以的事情我們做了,人生才變得無限多姿。

2008-12-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ia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